唐肖明:文化产业接下去将是大整合和创业并行的年代
文化产业评论:微影资本投委会主席唐肖明日前在谈话中分享了对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重点、增长趋势、微影资本在投资的时候关注的几个关键趋势以及投资逻辑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文化产业接下来将是大整合和创业并行的年代,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唐主席是如何分析文化产业趋势的。
作者:唐肖明,微影资本投委会主席
来源:36氪
编辑:邢成斌
我早年参加过第一波的互联网创业,过去十几年一直在文化行业做股权投资,可以说见证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以及业态的变化,以及PE、VC行业的生态演变。对于中国的PE、VC,大家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第一波是外资;第二波是民营企业生产腾起,赶上中国经济生产最黄金的一波创业板,收获了红利;第三波就是风起云涌的PE,特别是最近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PE,对于大项目的承接能力特别强,资产管理能力很强,理财能力也很强,所以资金调动能力很强。其中的插叙是产业基金,从第一个渤海产业基金开始诞生的时候产生了一批产业基金。
之前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待在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简称中文投,第一期规模40亿,全部投在文化产业,大概40个项目,我们第一期相当成功,一个国有的PE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有两个因素:第一,跑道相当好,产业链年化生产率在20%;再加上公司团队比较努力,调研出一批行业的头部企业,优中选优,导致整个基金的收益特别好。其实我们本身是财务出身,但因为是产业基金,投了几十家公司之后,全部是行业里面的头部公司,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它已经带有很强的战略性,几十家头部公司的老总聚在一起之后产生的群聚的战略效应,相当于一家大型的传媒资产参股和控股公司。这样中文投其实已经从一个财务投资人,投成了一个产业投资人。
随着这十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资本里各路上市公司也都迅速成长起来,开始纷纷围绕着上市公司组建并购基金或者成立自己的投资部门进行战略投资,进行上下游产业布局。以前这一帮做PE、VC的人在进行泛产业投资的时候,一个基金同时横跨几个行业,其实专业性和触角的深度上是有点比拼不过产业资本的。
我从去年自己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做了大量行业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产业+VC是一个相当好的方向。什么概念?第一,把好的产业资本和产业上具有战略能力的产业公司作为基金的合作伙伴,但是不被其控股,成立独立的VC架构。不是任何一家产业资本都适合这么做,但微影时代在两亿多估值的时候,我恰好投资进去,这家公司从两个多亿的估值,两年之内涨到了120多亿。
很荣幸我们碰到了微影时代,我也伴随着它的成长,它背靠着微信和QQ这两个占中国一半流量的社交平台,来从票务切入搜集到中国消费者最全面的为娱乐内容付费的数据库之后,依托着大数据平台进入到内容的营销和发行领域,它的用户能力、大数据能力是管理用户数据强大的支持,在娱乐产业里面就很快做成一家平台性的公司。对于演出,对于电影,对于体育赛事,可以通过票务发行营销的方式进行全面链接。它对消费娱乐场景,线下流量入口,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链接能力。所以说我们以它为合作伙伴之一成立微影资本,但是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是产业+VC 2.0的必要条件,一个好的行业里的合作伙伴。
因为贴近行业比较近,再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认为在文化行业里面的创业团队对团队的依赖超出不少行业,大家都知道创业投资看什么?看团队,互联网是靠人做出来的。但是在文化行业里我认为对人的依赖性更加严重。
互联网大部分是年轻人拼命,靠产品、靠运营的战斗力拼出来的行业。但是在文化产业里面,也要做内容创业,得渠道创新,要求有对编剧、导演、作者的把握能力,要对社会消费心理有成熟的把握,对资源和要素的组合会比较高一些,门槛比较多一些。如果说一些互联网公司可以靠工程师文化走得很远,拿到一张又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文化行业里对人的依赖性很重,所以对于微影资本这种专业的产业基金,我们扎根于产业内部,对于人脉关系的积累和调度能力构成了投资优于其他泛产业基金的一个长处,这也是我们自己达到自己核心战斗力的屏障。
对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重点。
我的观点很朴素,今年上半年票房为什么增长不如预期?大家说了一千种理由,我突然总结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去年年底房子开始涨,产生了极强的挤出效应,买房子的都是主力人群。我昨天从武汉回来,武汉地区房价涨了80%,北京涨了多少我不知道,至少40%-50%。所以在经济整体不行,今年信贷的增加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集中于房贷消费的情况下,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偶然因素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是极其明显的。这么来看,挤出效应可能是票房增长乏力因素之一。所以说看投资、看消费,我觉得必须跟着人口消费走。
电影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原因极其简单,过去十年票价未变,在通货膨胀因素和消费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因素的情况下,电影成了一个最便宜的消费方式,再加上去年电商大战对电影行业进行补贴,拉动了消费习惯,所以电影票在去年因为多重因素的偶然叠加,造成了票房超高速增长,今年回落到一个相对的高速增长。这就是我的理解。
对于文化产业的增长趋势,为什么高速增长后想象空间依然巨大?
第一,我认为文化产业市场是一个创新与整合集中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的阶段。现在中国大的娱乐公司或者影视公司还比较少,这个行业还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整合状况,至少大型的传媒集团应该会出现。
中国传媒行业其实我觉得没有走过一个大整合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些力量冲出来做一些整合,一定会出现从几十亿美元向几百亿美元的突破,通过大量的整合、大量的并购实现。
第二,随着消费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后面五年有大量的VC投资和早期的创业投资,为什么?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让我来总结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经过前五年的高速发展,前五年是谁在发展?是传统的影视内容制作和传统的媒体、传统的行业领先者高速发展。从现在开始是并购加创业的年代。创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大家所看见的移动媒体的出现,当微信这种平台的规则进一步的成熟;当今日头条已经达到八九十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当直播平台从一千五百万的日活到达六七千万的日活;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的竞争格局进一步趋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全国性的媒体平台趋于成熟稳定的时候,围绕这些媒体平台上下游的创业机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典型的先导代表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罗振宇和吴晓波。
当传统媒体的品牌因为受众的减弱、运营能力的下降,一步步被削弱能力的时候,所有的媒体内容创业者或者是媒体内容的创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之下重新聚合形成舞台的时候,就是为下一个十年移动互联网生存状态之下,为媒体行业格局来进行奠基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在媒体平台将成未成的一两年中间,是提早进入媒体内容行业的创业投资的黄金年代。内容的源起来自于网络,内容的创作者围绕着这些平台进行创作,围绕着这些平台的工具和广告投放平台也是刚起来,还有内容的发行和营销也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进行,所以上下游会产生很多很多好的创业机会。这就是我们这句话内在的含义,经过前五年一拨相对传统的文化企业高速成长之后,现在后面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来自于两个方向,大整合与创业。
微影资本在投资的时候关注的几个关键趋势
新技术
提到这个大家可能会说到当下非常时髦的VR、AR等等,但是对我来说,新技术最核心的关键词还是大家经常用的两个词。一个是移动互联网,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媒体都是按照物理形态来进行划分的,大盒子叫电视机,小盒子叫收音机,杂志装订得精美一点,报纸比较糙一点,户外广告是一种版面的形式。其实大家注意到没有?将来大家对媒体时间的消耗越来越向手机端集中,也就是说以后的媒体业态只有一种物理外在形式,就是手机。在手机上找出不同的消费品种,构成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将会越来越大比例地占用大家的时间,这是一个绝对的趋势。
另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完善的信用支付环境。大家都实名制手机了,一个手机号码相当于一个身份证号码,一个身份证号码对应着两到三个信用卡号。手机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相对完善的信用支付环境,借用罗振宇曾经说过一些概念,当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你对消费者进行洗脑的时候,如果你顺便推销某个产品,产生了冲动的消费,在手机比较便捷完善只需要大拇指一滑就能够支付的情况下,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变成渠道。
以前我们做媒体的人是干嘛的?媒体行业辛苦地做内容、做发行、卖广告,广告是什么?广告是GDP的3%,怎么做广告?还得靠广告人员去推销,去拉业务,有一系列的行为,中间损耗很大,但也只占到了GDP的3%。如果媒体能电商化,它就能从挣3%的广告费转变成挣30%、50%,甚至70%的业态,所以说媒体的含义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之下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
众媒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时代逐步彰显,我预计在将来,这些行业出来的内容产品颗粒度会比Papi酱要大一些,但是又比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央视、三套颗粒度要小,应该是属于中间。
大数据
大数据我认为不是一个商业模式,过去几年基金行业投了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大数据必须拥有两个关键要素,大家注意,第一个,拥有深度的专业的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拥有最全面的数据,但是它是构不出大数据模型出来的,你必须在某一个专业产业、专业消费领域里面拥有最深度的数据,并且最好是用户付费消费行为的数据,除了对消费者进行划项之外还能够追踪他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这是大数据。刚好微影对中国中间的消费人群,娱乐产品消费人群的消费行为进行全面追踪,在卖票的同时能够进行消费划项。这是第一。
第二,你必须持有用户,有的数据可以买,但是随便用要犯法的,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商业契约关系和用户建立起直接的链接,能够让你合理合法地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什么叫精准营销?就是解决知名的难题——不知道另外一半广告费花在什么地方。谁能够把大数据产品化,能够合理合法地拿这个大数据去跟用户互动,那就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再倒回去一点,我认为新的模式下媒体除了持有受众之外,真正地第一次能够拥有直接从内容打通到每一个手机号码所代表的唯一消费者,这是持有用户的意义。当然大数据在文化产业里面,对内容的生产创造的影响只是一个很小的层面,我对这几百亿的内容生产行业进行影响,肯定不如影响几万亿的商品流通和营销环境,大数据的含义其实远远超出对影视剧的生产制造进行指导的内在含义。
文化产业发展会出现两种现象并存
第一种是大整合
传统的已经有资本上市公司平台的企业会进行整合,同时会长出一批新业态的创业公司,这里面我们希望能够出现一匹新的独角兽。
第二种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
微影资本在下一期基金里面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资金投到国际化,前段时间投了韩国的娱乐公司YG,我们相信中国人走的太快,市场渠道发展很快,商业化能力很强,但是内容创作和制作上有点跟不上,从海外寻找优秀的内容创作能力和直接引进内容和品牌,包括企业IP的品牌,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同时中国的文化内容也能够在很多领域走出去,游戏可能走得比较快,动画电影可能会走得比较快,后面看看有没有新的品种跟上国际化线路。
微影资本的投资逻辑
我们的投资重点分为四大方向,第一是影视板块,其实影视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CP内容这一方属于供应过度,导致今年国产电影票房增长不如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量大,即使是制作体量最大的电影也只有一个星期的档期。在两三年前,一部电影制作成本在一个亿,那是绝对的行业主力,在每个档期里至少有比较从容的两到三星期的时间释放口碑、票房,现在所有的大电影,在一个档期里面最多干一个星期,因为一个星期之后同样规模制作的电影已经跟上来抢票房,所有所谓的大电影都得不到充分释放和施展的机会。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认为电影产业有很多结构化的增长机会,比如我们看好了一些领域,电影营销还会出现新公司,比如三到五年之后总该出现金融体系的成熟,电影市场上的无冕之王完片担保能不能出现?比如类型化电影公司能不能再做?有没有专业做喜剧的公司,有没有专业做恐怖片的公司等等。我们认为类型公司会出现。再举个例子,我们认为艺术院线迟早会出现,甚至我们已经在酝酿发行特定类型的公司,专注特定类型的制作公司,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分化,出现类型化,这也是我们观察的一个主要方向。
另外,电影产业到现在已经很难拼单人创业,一定要在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创业。什么样的资源是核心资源?发行资源。中国市场上谁具有发行能力,恐怕就是我所说的在移动互联网媒体环境下有希望成为媒体平台的人可能具有一定的发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在短期之内对大众的洗脑能力、对电影具有推测能力。
中国人可以把中国电影看成一个“广告电影”,具有产业纵深的人在电影上不计成本的对自己的IP、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推送,以游戏产业,以衍生品产业,以不同的产业进行收割,这样电影产业只有30%靠票房来收益,70%靠衍生、靠产业收益的现象一定能出现。现在绝大部分的影视公司还是在30%的电影票房之内进行竞争,谁能够把产业规模扩展出来,谁就是下一代影视公司里的赢家。
第二个投资重点是体育。按照我的逻辑,很简单,电影便宜,演出票贵。为什么马拉松起来得最快,因为马拉松最便宜,即使没有双手,我们两条腿、一双鞋也能跑。场地也不受限制,不需要配套。当然你也可以买一些装备,但毕竟它是最便捷、最便宜的一种体育方式。任何一种其它体育,足球、篮球、击箭、拳击等等,对于设备的要求还是比较高,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玩,但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到来。资本行业对这个行业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热情,以至于产生泡沫,体育行业现在还处于黄金的VC早期阶段。
第三个投资重点是演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演出行业的投资效果都不错。中文投投资《开心麻花》的时候,市场上的VC都不敢跟进,以至于中文投进行了独家投资。投资的那天起开心麻花只有两个剧场,现在演出在全国展开,在春晚上得到品牌释放,同时凭借自己系统化的编剧导演能力,以及演员经过几百场、上千场打磨下来的喜剧表演能力进军电影产业,所以第一部电影票房就得到很好的释放。《开心麻花》除了好玩、好笑之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的任何一个配角其实在舞台上都是主角,可能在某几个戏目里面都有经过几百场甚至一两千场的打磨,配角的表演是相当丰满的,这是很多影视公司都做不到的。
所以说演出领域,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布局,效果相当好。演出是一个比较窄的单词,其实我觉得应该叫线下娱乐比较恰当。
最近我们投了电子音乐节,大家知道欧美早就不玩这些新摇滚的音乐节,已经全面进入电音时代。电子音乐节我们投了白色系,一百号小鲜肉,做男团的,男团比女团的经济价值大,而且女粉丝花钱,男粉丝不花钱。所以这种地面的娱乐方式是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只要激情地打造产品,出一个火一个,完全取决于内容创作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一块是严重的供给不足。大家周末看电影,去郊区,在北京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方式,有家庭有小孩的,在周末带小孩能参加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我估计头脑中反应不出来两三个品种,这一块缺娱乐产品的,这也是我们下一个会重点覆盖的一个领域。
新媒体新业态也是我们高度关注的方向,一定有升级版的、进化版的内容生产制作者。直播市场,我们认为它代表了第四种变现方式,除了游戏、广告、电商之外的第四种变现方式,其实这种变现方式一点都不新奇,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跟在街头打赏一个猴戏消费心理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只不过是用互联网的手段让每个人展现自己的个性,并且吸引自己的小众受众,在这些粉丝中进行收割,我们认为在直播环节会产生很多创新方式。
我预计明年下半年,线上市场会全面地进入一个收费时代。一旦进入收费时代,对内容的创作者就形成一个正反馈,形成一个机制,地面的演出就可以规模化地推进,直播的演出可以突破区域的限制在网上进行付费演出,地面演出卖两百块钱,直播演出卖五块钱总有人看吧。把IP一封,在某地演出的时候当地人都不能看直播,全国可以看直播,那么由于它的稀缺性,我卖五块钱一张票,在当地卖两百块钱一张票。这种收割方式之前也有公司已经进行了尝试,不是方向不对,是产业时机未到。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线下的演出、线上的音乐付费和线上的付费直播,迟早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循环。我仅仅举演出和音乐为例,来说明我们对直播网络的看法,它是一种优于网络视频商业模式的存在,它是一个对所有内容相关创作者的一个鼓励和支持,它是对个性发挥充分支持的一个平台。
对于投资人来说,对于时间点的把握,对于解决行业痛点的地方就是机会。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足、企业含量比较低、集中度不够,与金融结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部分都是机会。举个例子,什么叫做专业化水平欠缺?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创始人之一是投资出身,我出来给他们站台说了一句话:“中国影视行业需要犹太人。”
犹太人干嘛的,搞金融投资的,善于做理论设计,善于做战略规划,善于整合战略资源和行业资源。这家公司成长的非常快,从两个亿估值迅速翻了好几番,一年之内就成为新一代电视剧公司。在电视剧市场上肯定会出来一批新的公司,在新的由80后、90后掌管的移动互联网渠道中,能够做内容发行的新一代的影视人会出现,而这种人要有新的渠道的掌握能力,对新一代受众的把握能力,再加上比较好的金融的组织能力。我刚才列举的这家公司,就是从专业化上和金融结合上实现了突破,实现了投资市场的快速认可。